近日,一塊出土於青海扎陵湖附近、刻有小篆文字的石碑引發大量關注。碑文內容記載,秦始皇在位第26年(公元前221年)曾命五位大夫率領方士西行崑崙山,尋求長生不老之藥。此發現被部分學者認為可能揭示了中國歷史上未曾記載的一段重大行動,但也引起不少學者反對,認為極有可能是偽造。
據《南華早報》與其他外媒報導,參與研究的考古學者指出,該碑文使用秦代標準小篆,並為「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唯一仍留於原址的石刻」,歷史價值重大。石碑所刻文字描述了一隊方士由咸陽出發,於三月初一抵達扎陵湖,並計劃再行150里抵達崑崙目的地,目的為尋訪不死仙藥。
來自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的物理學家李躍林(Li Yuelin)也加入了討論。他指出,從碑文的雕刻技術判斷,此碑極可能為兩千多年前所作。他解釋,該石刻使用的是秦代流行的平口鑿雕法,與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石材加工痕跡如出一轍,並顯示出與後期東漢時期雕刻風格顯著不同。
李躍林補充說,在造紙術尚未普及的時代,石刻是供人直接閱讀的媒介,並可能使用朱砂或石灰填色以提高可讀性。他強調:「碑文的技術、風格與語言特徵皆與秦代吻合,並無明顯破綻。」
不過,亦有學者公開在社群媒體上持反對立場,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認為此石刻為偽作。他指出,從地理與氣候條件來看,從咸陽陸路行經數千公里至高海拔的扎陵湖「幾乎不可能」,缺乏補給、地形險峻、氣候惡劣,都是不容忽視的挑戰。
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劉宗迪則質疑,若隊伍於碑文所載的三月出行,實際氣候仍寒冷,「這無異於自尋死路」。然而,他後來也引述青海崑崙文化調查團知情人士說法,稱國家文物局專家曾鑑定此碑,確認其製作時間確為公元前221年,即秦始皇二十六年在位期間。劉宗迪亦坦言,對於現代是否已有足以準確測定該年代的設備,他「並不清楚」。
此外,復旦大學古文字學教授劉釗則從文字學角度支持石刻的真實性。他表示,碑文在語言、文法與書體風格上皆與秦漢遺文一致,無法從現代拼湊而成,偽造難度極高,並批評外界對於古人行動能力的低估。
探險家周興康亦表示,自己曾研究青藏高原180處岩畫遺址,從風化痕跡與石縫變化判斷,該石刻確為兩千多年前所作,而非現代仿作。他強調:「要在短時間內人工複製這種長期風化產生的物理變化與礦物附著痕跡,幾乎不可能。」